发布于:天津市 新中国成立不到一年,朝鲜半岛就燃起了战火,战争的火焰险些蔓延至我国边境。面对这一严峻局势,在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的英明决策下,首批26万志愿军整装待发,奔赴朝鲜战场,打响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场大战,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威严与力量。 时光流逝,朝鲜战争已过去70余年,许多事情似乎发生了变化,甚至有人开始质疑那场战争的胜负归属。西方一些国家,甚至国内部分崇洋媚外之人,坚称中国未能取得战争胜利,最直观的论据便是中美双方巨大的人员损失差距。志愿军阵亡人数约为19万,接近20万,而美国阵亡不到4万,几乎是美国人数的五倍!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,一位英国女记者刻意挑衅道:“朝鲜战争中国算不上胜利,5比1的牺牲比例,用人海战术换来的胜利根本不能称作真正的胜利!”她这种颠倒黑白的言论立刻得到美国记者的附和,甚至一些不了解历史、背叛民族的“当代汉奸”也纷纷赞同。 这种观点恰好符合西方所谓的数据主义理论,他们认为用强大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一切结论。而朝鲜战争的数据结果,志愿军牺牲人数是美国的五倍,这样的“胜利”自然被否定。对此,我国著名军事专家金一南给予了有力反驳: 展开全文
“朝鲜战争绝非简单的数字游戏,如果战争能用数据分析结果,那么战争本身就没有意义。既然不是中国胜利,美国为何甘心退回三八线?为何要签署停战协议?” 金一南一语道破,让那位英国女记者顿时哑口无言。合理质疑应当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,而这位女记者甚至未深入了解朝鲜战争,就以牺牲人数对比作为判断标准,实属不负责任。当然,也有可能她十分清楚事实,却故意歪曲历史,这正是西方国家惯用的伎俩,强盗的本性难改。 那么,朝鲜战争的真实情况到底如何?金一南的回答是否准确?朝鲜战争的根源在于二战后美苏两大阵营间的激烈对抗,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使得美国试图在东北亚建立据点,而朝鲜成为其优选目标。 但美国的目的绝不止于朝鲜,地理位置虽然关键,但狭小的朝鲜半岛资源有限,难以满足美国野心。它真正觊觎的是中国东北及苏联远东地区。金日成当时天真地以为这只是南北朝鲜的内部冲突,且得到了苏联支持,期望迅速统一半岛。南朝鲜军队初期溃败,但美国却悄然介入,以强大武装力支援南韩,意图阻止北方的统一步伐。 美国军队的介入让金日成的战略受挫,战火燃烧至鸭绿江边。毛主席发出号令,志愿军跨过鸭绿江,朝鲜战争由此全面爆发。志愿军赴朝的口号是“抗美援朝,保家卫国”,这句响亮的口号激励无数中国人民奋勇前行。 后世一些不了解历史真相的人,甚至受西方意识形态影响者,误认为这场战争仅仅是中美之间的对决,实际上是中国对抗以美国为首的17国联合军队,其中包括英国、法国、澳大利亚等实力强大的国家。 关于战争伤亡的统计,常被误解。虽然中国志愿军阵亡约19万,美国仅统计自己阵亡近4万,但这数字并未包含其他16国联军的伤亡。事实上,美军的实际死亡人数远超官方数字,南韩军队阵亡近40万,联军总死亡人数接近50万。这样比较,志愿军19万余人的牺牲显然更显胜利的代价和决心。 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,对士兵阵亡的评定标准极为严格。只有在正面交锋中中枪身亡才被计入阵亡,死于冷兵器或撤退中被击毙的往往不计入,甚至非作战人员阵亡也不算作牺牲。相比之下,志愿军对所有为战争作出贡献的人员均予以统计,数据更加真实可信。 英国女记者口中的“人海战术”更是毫无依据。以著名的松骨峰战役为例,志愿军仅用一个连的兵力死守,而美国为了突破防线动用了大规模兵力,却依然未能攻克,现实证据摆在眼前,却被西方媒体故意曲解为“胜利”,实在荒谬至极。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点,“联合国军”司令克拉克上将签署停战协议,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未取得胜利便签署停战协定的司令官。中美双方在武器装备上存在明显差距,美国未能速战速决,战争的失败早已注定,巨大的消耗让美军疲惫不堪。 几年后,失去亚洲利益的美国又挑起越南战争。彼时中国正高速发展,党中央领导人明确警告美国不得越过北纬17度线,否则后果自负。美国无论如何进攻,也始终不敢越过这条“雷池”,充分显示出中国坚定的立场和强大的防御能力。 |